{{ex[0]}}:{{ex[1]}} 日期:2025-09-28 {{loadLanguage2(languageData,'作者')}}:周耘芳 {{loadLanguage2(languageData,'浏览量:')}}6
湖北省大悟县地处鄂东北地区,属丘陵地带,北与河南紧紧相连,南与武汉黄陂毗邻,东部与安徽省隔山相望。数百年来,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,无数次饱受战火的洗礼。一条日夜流淌的澴河从河南起源,从全县8个乡镇境内穿过。这里也是人们北上河南、河北、北京求学、经商,走亲访友必经之地。大悟人杰地灵,物产丰富,文化底蕴深厚,是著名的革命老区,革命战争年代,这里养育3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,也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故乡。全县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,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位,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8个。大悟织锦带、钢镰大鼓、北路子花鼓戏、大悟高腔皮影被称之为大悟非遗永不凋谢的四朵花,历史文化厚重,生活气息浓郁。
大悟织锦带
一条长长的、五颜六色的布带上,既有龙飞凤舞,又有瓜果飘香,还有玫瑰绽放,这就是产生于清朝道光、咸丰年间,流传在大悟民间,深受人们青睐的织锦带。充满生活气息,带着幸福吉祥的织锦带,流传于大悟十几个乡镇,地域性特别强。织锦带有蓝、红、白、黄多种颜色,用来织锦的布料是农村妇女用棉线一针一线纺织出来的。以往在农村,嫁姑娘,娶媳妇,老人过生日,孩子过周岁,年轻人出门求学,当兵入伍一些喜事,大事,细心的人们都要提前编制好帽带、围裙带、抱裙带、裤腰带、绑腿带等,有的寓意美好爱情,有的代表吉祥幸福,有的预祝健康长寿,前途似锦。编织锦带,工具十分简单,家里日常用的靠背椅、长板凳、木梯等都可以做机床,一根筷子,一把竹刀作为索线编结提花,增加棉线编织的密度。由于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,家家户户老婆婆、老大妈、大姑娘、新媳妇都可以在茶前饭后制作。一卷棉线,一张椅子,一根筷子,一双巧手就能够编出精美的花纹,构成最喜爱的美好画卷。由于长期传承与坚守,大悟织锦得到应用与推广,曾经作为湖北省重点民间美术之一,列入《湖北民间美术展览》,27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。其中9件又被选送意大利、苏联、利比亚等国家展出。如今,随着旅游业快速持续进步,高质量发展,大悟织锦带已经作为一种文创产品得到全力推广,党委政府精心培育好非遗传人,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一批新人,加工、推广、应用好织锦带,让大悟织锦带走得更高更远。
钢镰大鼓
“钢镰一打响连天,听我把杨门女将说几段……”在大悟田间地头,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民间艺人,架起一面大鼓,手持两片钢镰,神采奕奕地说起数来,时而战鼓雷动,时而笑声不断,时而哭声哀鸣,艺人全身心表演,诉说着古往今来事,人间不了情。这就是在大悟县境内经久不衰钢镰大鼓,人民群众称之为“打鼓说书”。钢镰大鼓以坐唱形式为主,有时也站着唱,并辅以一定的动作表演。左手执两块月牙形钢镰或铜镰,右手执木制枝条,打击着七寸小鼓,艺人双手默契配合,击出有节奏的鼓声和金属片碰击声。钢镰和鼓既是伴奏乐器,也是手中的表演道具。钢镰大鼓以大悟县及周边区的方言为唱腔和说白。在说书之前,艺人总要先说唱一些逗趣的题外段子,一些笑话来吸引观众,等候观众到场,并使场内安静。艺人称之为打闹台,之后才转入说正书。钢镰大鼓的唱常以各自流派的腔调为主,分别是高腔、平腔、变腔、新腔。如今,每逢农闲季节,节假日,以及农家的婚嫁宴请、老人寿诞、乔迁新居、金榜题名等喜庆之日,艺人应邀到场助兴,随处可听到钢镰和鼓叮咚叮咚的悦耳声。两片月牙形钢镰,一架七寸小鼓,轻装上阵,摆桌开卷。记得小时候,大集体岁月,割谷栽秧,忙碌一天人们,感到精神匮乏。为了缓解大家压力,生产队长请来说书人,借着天上月光,门口槐树下,坐满一群人,说书人架起鼓,手持两片月牙形钢镰,唱起《隋唐演义》,说书人激情的韵腔,精彩的表演,抑扬顿挫的语音和道白,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,让身边听众听得如痴如醉,好不过瘾。所以,钢镰大鼓艺人被当地群众称之为“民间文艺的轻骑兵”。
北路子花鼓戏
大悟县北路子花鼓起源于清朝康乾年间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它是在“地摊戏”的基础上,不断丰富,慢慢形成的。只因为流行在鄂东北,即称为“北路子花鼓”。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,仍保持着古朴简约的原生态风貌,其主要特点,就是它的“三小”特征,即“小生、小旦、小丑”。主要演出剧目是散曲子和折子戏,所需演员少。后来随着戏曲剧目的不断丰富,舞台角色的增多,在“三小”的基础上扩展为小生和老生、花旦和青衣、小丑和老丑等多个行当。在短小剧目中,唱戏人尽量减少道白,以唱功为主。许多对话也用唱来表现,如同外国的歌剧一样。早期无丝弦乐器伴奏,以打击乐为主伴唱。打击乐器班在舞台的深处,靠近底幕的部位,可以给没有布景的舞台起填补作用,消除空空荡荡的感觉。俗话说,唱戏唱戏,不唱不成戏。北路子花鼓戏即使是散曲子,中间的道白也很少,侧重于唱功。有时连唱近百句来叙事,群众都非常爱听。起先,大悟没有专业艺术团体,只有季节性的半职业性戏曲班子,北路子花鼓戏只流传于民间。喜闻乐见,唱腔大气优美的北路子花鼓戏,倍受人们青睐,一些民间艺人在演唱中不断地学习,打磨,磋商,北路子花鼓戏逐渐成为大悟地方艺术特色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县政府组建了一支文艺演出队,其中一个班子专门演唱北路子花鼓戏。之后,组建了大悟县北路子花鼓戏剧团,先后招收了四批年轻学员,共计六十人,采取随团培训,拜北路子花鼓戏艺人为师方式,培育新学员。通过精心传授,为剧团后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,如今保留了40多名北路子花鼓戏演员。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五次参加省市级的文艺汇演。共演出了自己创作和学习的北路子花鼓戏《闹瓜园》《王大娘补缸》等8个剧目,都分别荣获了省、市颁发的创作奖、导演奖和演员奖。特别是1956年,《闹瓜园》,参加“湖北省首届戏曲汇演”,演出成功后,省广播电台进行了唱腔录音,作品还由省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戏曲出版社分别出版。近两年来,新编新排北路子花鼓戏《大悟烽火》《到中原去》,先后被湖北省文旅厅评为第四届,第五届湖北省艺术节优秀剧目。
高腔皮影戏
电灯之下,一个简易舞台,不到十个演员,一个个牛皮雕刻的人物,有威武挺拔的大将军、大元帅,有英俊潇洒的书生,有漂亮可爱的大小姐,有滑稽可爱的小丑。锣鼓一响,时而炮声隆隆,时而杀声震天,时而谈笑风生,时而哭哭啼啼,这就是大悟高腔皮影演出的现场。大悟高腔皮影具有独特鲜明地方特色,因为唱腔以高腔为主,带点吼的味道,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高腔皮影。高腔皮影一般由八个人演出,具体为前四后四,八个人演好一台戏,前台四个人分别扮演生、旦、净、丑、仙等角色,后台四个人,分别司大鼓、锣、钹、唢呐等乐器,并帮腔。细细品味起来,皮影戏中人物表演时,所表现情绪大体归纳为“雷、火、悲、欢”。站在木料搭建的舞台上,表演者激情投入,用自己的激情去演唱,或喜或悲,或唱或哭。有时,艺人在演唱时,一旦感到唱词贫乏或忘词,就可用约定的手势向同场演员或后场求援,其他艺人都有一手“救火”的精神,及时提醒或接戏,确保舞台不冷场。后场操打击乐的艺人必须学会多种套路的锣鼓经谱,而且一个人有操作几种打击乐器的本领,还要具备一边敲打,一边接腔的音乐素质。打击乐一般有大出、小出、拉山子、司钹、倒板、摇板、扎板等曲牌。皮影戏舞台影幕是用纯白色布制作成的,正方形的影幕透光性能很强,搁置在一条长长案板。影幕上方两端,用竹棍向后稳稳地连接在立柱上。一担箱子皮影人中总正身为50余套,人头约150个,帽子约300顶。牛皮制作的动物通常有十种,龙、虎、马、牛、狮、象、狗、鸟、凤凰、麒麟。牛皮制作的静物通常也有十种,桌椅、香案、金殿、点将台、花、轿、桥、城池、船、人马靠。这些千军万马,这些刀枪剑戟,牛马蛇神,家具家当都是大悟民间艺人,准备好上等的牛皮,用手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来的。大悟高腔皮影的剧本都是梗概式的“活本头”,很少使用定型的剧本。高腔皮影戏还有南、北流派之分。北派流行在大悟的宣化店、吕王、三里城、大新店一带,南派流行于大悟县的新城、彭店、夏店等其他几个乡镇。高腔皮影虽说演员少,演出经济实惠,但演绎起来,舞台上杀声震天,锣鼓喧天,唢呐声声,深受人们喜欢,在大悟城市乡村,逢年过节,红白喜事,热情好客的人们都要把高腔皮影班子请进门来,唱上几日几夜,喜庆又热闹。
作者简介
周耘芳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,湖北报告文学协会会员,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,散文,中短篇小说,小小说先后见于《人民日报》《鸭绿江》《今古传奇》《作家文摘》《故事会》《百花园》《检察日报》《天池》《金山》《小小说月刊》《小说月刊》《安徽文学》《孝感日报》等报刊杂志,有多篇作品被《小小说选刊》《微型小说选刊》转载,获得全国小小说大奖赛等奖项多次。出版有小小说集《桃花雪》《会唱歌的石磨》散文集《故乡月》,《沃土情深》上下卷。《沃土情深》获得中华文学优秀作品二等奖。
来源 |大悟新闻